爱游戏体育最新官网_点击登陆

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科学技术应用提升博物馆智慧 ——青岛市博物馆科技融合探索

2018-10-164750分享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 2018年10月15日第八版

作者:李鑫、李冰


       2018年6月,青岛市博物馆申报的2018年度青岛市群众文化活动类项目“真情传博万里行之青岛史话展览VR全景制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是青博第一个获得市级专项资金资助的VR项目,是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在“互联网+中华文明”探索中的新突破。

       随着VR虚拟现实、720°全景、自媒体、3D打印这些新观念、新技术的飞越发展,它们不断刷新着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承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也同样置身于科技时代的洪流。将新技术所包含的科技属性与博物馆拥有的文化属性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是文博事业的新课题,通过不断创新,自主研发,青岛市博物馆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融合之路。

       虚拟现实 提升博物馆感知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其中。青岛市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申报了以《青岛史话》基本陈列为蓝本,进行VR全景制作的项目,该项目已顺利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众所周知,文物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其展示利用有着严格的运输和场地要求,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研究、鉴赏和资源共享。利用虚拟现实(VR)构建出数字化的展厅或场景,可以将许多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遗址遗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构建起来。观众戴上VR头盔,手持操纵器,即可步入一个个历史场景,亲眼见证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是与历史人物吟咏唱和、觥筹交错,亦或楚河汉界、兵戎相见一番,无比真实的沉浸感,令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制作成熟的《青岛史话》展览VR全景将送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偏远乡村等地,重点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群体送去博物馆的文化关爱。

       720°全景 拓展博物馆展示领域

       720°全景技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逐步流行的一种视觉技术。它通过对周围景象以特定几何关系进行映射生成平面图片,并依托全景播放器的矫正生成三维全景浏览系统,带给博物馆受众群更为经济、便捷,沉浸感更强的虚拟博物馆交互式体验。

       基于以上理念,青岛市博物馆从业内视角入手,自主研发了一套博物馆全景开发系统。可为每个展览量身定制博物馆实景级别的全景漫游。通过既见既所得的热点编辑方式,制作者串联各个场景,辅以丰富的功能模块,大大提高全景制作的效率,能够为受众提供及时的虚拟展览体验服务。

全景开发1.jpg

       基于这套系统,已自主制作了《岁时佳兴——中国古典季节美学展》和《迎祥纳瑞:龙凤文物珍品展》等展览的720°全景展示。通过全景技术,构建虚拟展厅,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展览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保存。观众只需在电脑端轻点鼠标或者触摸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屏幕即可自由穿梭于每个场馆之中,辅以背景音乐和语音解说,更加身临其境。其中特别采用了藏品三维展示技术,观众可以单独选择其感兴趣的文物,任意旋转、放大缩小,近距离无死角欣赏。此外,还可利用此全景系统的构成要素,制作成文创产品、宣传品等进行推广。

全景开发2.jpg

       自媒体推广 推动博与众的超级连接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当今全球联络网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融合的超级互联世界中,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交圈也不断扩大,让博物馆利用自媒体进行推广传播成为可能。

       为迎合不同观众群多视野、多层面的观展需求,青岛市博物馆在强化与丰富官方网站的同时,先后推出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特别是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基础上,我馆依托最新的H5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青岛市博物馆微信管理模块开发系统”与之无缝对接,在公众号交互菜单中衍生出一系列具有本馆特色的新的推广模块,如语音导览系列、视频导览、虚拟博物馆、微展览等。各项微信服务模块不断推陈出新,升级了观众对博物馆自媒体的访问体验,成为观众了解信息、提升观感的“能量外挂”,使我馆官方微信的访问量逐年稳定增长,粉丝群体数量攀升至三万余人。

微信管理1.jpg

微信管理3.jpg

       3D技术 创造更多可能

       3D打印技术也称快速成型技术,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已逐步成为小型化、快速化造型加工的首选方案。

       去伪存真可以说是概括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而3D打印恰恰可以兵分两路,从去伪和存真两方面来发挥作用。去伪,是通过对文物进行3D扫描,为文物保护研究建立完整、准确、永久、真实的三维数字档案,从而为修复工作提供检测和修复依据。较之去伪,3D打印目前在文物保护的“存真”领域,能够施展更多的“才华”。通过3D打印技术来真实复原出富有造型细节的文物实体,可以应用于文物研究、保护及陈列展示等多个领域。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利用电子建模技术,并应用曲率、等距线等指令对一些已经破损的文物进行电脑拼接复原和模拟修补,节省了修复过程中反复制作比对的时间;利用3D打印的复制品,进行修复过程的模拟操作,可以避免对文物的二次伤害;根据三维数据,还能够发现后期易损部分,据此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方案。在陈列展览中,利用3D打印出的允许观众触摸的文物复制品辅助陈列,能够极大提升观众观展的参与度,令整个参观过程更为友好。青岛市博物馆已经完成1500余件珍贵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为后续保护修复、陈列展览以及文创开发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博物馆对这些科技手段的融合与利用不断深入,不仅有助于守护过去,更可以开创智慧化的未来。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项新技术会令博物馆变得更加“聪明”,为文博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在这条探索的路上,青岛市博物馆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返回
Baidu
sogou